您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详情

黏虫保护自己的方法

2024-11-13 00:11 |之间网 |来源:未知

黏虫保护自己的方法

黏虫,又称剃枝虫、行军虫,俗称五彩虫、麦蚕,是一种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水bai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黏虫暴发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严重损害作物生长。

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喜在温暖湿润麦田、水稻、草丛中产卵。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

黏虫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和迁飞的习性,对糖、醋、酒液和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行为,喜昼伏夜出。白天在枯叶丛、草垛、灌木林、茅棚等处隐藏。在夜间有2次明显的活动高峰,第1次在傍晚8~9时左右,另1次则在黎明前。

黏虫成虫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一代化蛹羽化成虫后迁飞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二代化蛹羽化成虫后向南迁飞至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

黏虫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菜、大葱、苜蓿等。

黏虫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产卵时分泌胶质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包住,形成卵块,以致不易看见。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

黏虫卵孵化成幼虫,需8~10天;第一次蜕皮需6~7天;第2次至第5次蜕皮,依次各需3天左右,第6次蜕皮需6~7天。黏虫每蜕一皮,个头长大,食量随之增大。3龄前的黏虫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可将玉米、高粱、谷子的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以为害夏玉米最重,春玉米较轻。黏虫为害夏玉米,主要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是夏玉米全苗的大敌,故应注意黏虫虫情,并及时防治。

防治黏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黏虫成虫在产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

在北纬33°(1月份0℃等温线)以南黏虫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黏虫幼虫6次蜕皮变成蛹、直至再变成黏虫蛾后不再吃植物叶子,而改食花蜜,故不再对农业产生危害。

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黏虫害虫在山西省暴发。此次黏虫危害,从南至北,波及多地,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吕梁等地尤为严重。山西省植保总站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黏虫发生面积达570多万亩,是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3] 山西山西省再度动用飞机灭虫。黏虫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2012年8月,国内华北、东北地区暴发黏虫灾害。大量黏虫羽化成黏虫蛾后,飞回南方产卵越冬,由此造成黏虫基数比较高。2013年5月至6月,黏虫幼虫在江苏、江西、山东等地羽化成黏虫蛾,向北方飞迁,进入山西省产卵孵化,产出黏虫幼虫,这次危害山西省农作物的是当年生第二代黏虫。2013年5月以来,山西省北中部降雨较多,适合黏虫孵化发育,最终暴发黏虫灾害。上世纪大同地区暴发蝗虫灾害。为控制虫害,经省有关部门协调,空军某部调来一架飞机,实施空中洒药作业,及时控制了虫灾,收到良好效果。

狙击手如何选择隐蔽地?

隐蔽点:

隐蔽点是侦察狙击手为了完成任务而在特定地点构造的阵地,这个阵地必须能够保证最大的侦察视野和射击区域,有良好的隐蔽和伪装效果,并且能够抵御敌军火力和天气的影响。

隐蔽点的位置:

一个对狙击手来说看起来明显很合适的位置对敌军来说也一样,所以狙击手要避免选择明显的隐蔽点并且尽量远离可识别的标志性物体,因为这些物体会是敌军比较容易注意观察的目标。

通常隐蔽点的位置应该位于有覆盖的地面,具体位置的确定需要经过谨慎的侦察。比较合适的地点一般包括灌木丛,城市废墟,下水道,树林和开阔地的交界,等等。狙击手应该尽量利用现成的地形和自然伪装物来减少人工构筑阵地工作量。

要点:

1.避免孤立和突出的掩蔽物.

2.千万别象二战中的日本傻叉一样藏在树上.

3.在城市区域,建筑物,下水道和车辆都是不错的隐蔽点.

4.在进入任务区域之前要仔细研究地图,航空照片,城市管道图等情报资料来选择基本的潜伏区域.

5.确定潜伏区域之后要通过进一步的地面侦察来确定安全的进出路线.

隐蔽点的基本要素:

1.射击孔:

射击孔的作用是提供狙击手在隐蔽点中可以进行有效观测和射击的缝隙,射击孔必须保证有适合完成狙击任务的足够视野.要避免在预计最有可能开火的时间内受到直射阳光的影响.

射击孔的构造应该是内宽外窄,但是不要窄到影响观测视野,这样可以保证射击孔在外部被发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狙击手可以在隐蔽点内移动自己的位置来调整合适的观测和射击区域.

射击孔应该用隐蔽点周围的自然材料进行有效的伪装.

当两人狙击小组执行任务时,隐蔽点应该有两个射击孔,一个给狙击手,一个观测手,千万别指望你可以挖一个足够大的洞可以让两个人同时观测但是又不被敌军发现.

2.肘支点:

在长时间潜伏任务中应该有合适的构造使狙击手得到休息,可以在射击孔后方用沙包垒起一个高度合适的支点.

在雪地环境下还要注意在隐蔽点内的地面铺设树枝,土壤或帆布等物,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打滑.

3.覆盖:

隐蔽点的覆盖可以给狙击手提供伪装,保护和舒适,为了达到保护和舒适的效果,覆盖必须至少有两英尺的土壤,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用木条或树枝,土壤,碎石块,草皮构造一个良好的覆盖,如果有防水要求,可以在土壤层中铺垫雨布,帆布或者空沙袋.在长时间潜伏任务中,隐蔽点表面的植被伪装必须定期更换,避免因为枯萎而和周围的植被产生差异.

4.前后观:

隐蔽点完成后,从前方和后方看上去都应该和原来的自然环境一样,尽量消除一切人工构造的痕迹,一个良好的隐蔽点即使敌军从近在咫尺的地方经过也不会引起任何怀疑.

5.出入口:

隐蔽点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可以供狙击手出入的洞口,一旦进入之后,这个洞口必须完全关闭,避免从射击孔泄露出金属物的反光,当狙击手进出出入口的时候射击孔应该被遮蔽.

出入口必须得到良好的伪装,并且足够坚固,避免意外的敌军,平民或动物踩踏.

狙击手应该尽量减少出入的次数,出入的次数越多就越可能破坏隐蔽点周围的伪装,只在夜间进出,要假设隐蔽点的位置始终处在敌军的监视之下.